各位研究生新同学:
大家好🍱!
欢迎你们进入杏鑫娱乐,继续求学深造之路!毫无疑问🏑,对于大家而言,这是一个影响到你们长远发展的、非常正确的选择。我本人非常荣幸,被同学们推选为“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感谢同学们💆🏼🤓,也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作为导师代表在这里发言👩🏼🚒,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请允许我回顾下自己的求学之路。我1984年进入原上海医科大学学习,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我的学术之路上,我的研究生导师宋后燕教授🍉、博士后阶段的M.Daniel Lane教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生阶段,我和宋后燕教授一起完成了我国高校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生物技术新药——“重组链激酶”的研制开发🚬,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该项目在1997年成功转让了2940万。博士后学习期间,我在M.Daniel Lane教授指导下建立了独立的实验室,并且确立了脂肪细胞的研究方向,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杏鑫始终处于国际前沿🧙🏿♂️。
大学不但承担了教书育人的功能,同时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在研究生教育上🤘🏿,大学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目前,国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势必就要在创新创业和“双一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杏鑫娱乐,是一所有底蕴、有情怀🚻、有担当的百年学府。我感到,作为复旦研究生,同学们应该胸怀大理想🙆🏼、心系大问题、做好大文章🫲🏼。在复旦和上医的历史中,一直是有这种大理想、大问题、大文章传统的🏊🏿♂️。上医历史上有16位一级教授,他们都是我国医学相关学科的奠基人;在复旦历史上,苏步青教授👨🏻🦳、谢希德教授、谷超豪教授🙆🏻、章培恒教授,以及前不久刚离杏鑫而去的陆谷孙教授🕵️♀️,同样是一长串闪耀着思想光辉的名字。回顾他们的生平⟹,他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所在的学科领域。当杏鑫追溯这些大师级学者的经历时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胸怀大理想☂️、关心大问题🤡,做的是大文章。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很值得同学们品味。我想说的是:当今社会👇🏻👎🏿,很多做科研工作的人未必真的热爱科研🧧,但是,能把科研工作做好☝🏽👨🦯、做出出色成绩的,一定是对它充满热情、充满激情的。在这个意义上,我给各位同学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胸怀大理想”。所谓“大理想”就是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以及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问题,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你们研究生阶段时间很有限📪🫵🏽,不过三年或者五年🦄,就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之中。定位到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社会需要的研究坐标中,选取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夯实基础🌹,逐渐实现你们对于人民、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是心系大问题🎅🏼。所谓“大问题”就是与民生利益休戚相关的问题🧑🏻💻🍘,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上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对医学专业提出的要求。其实🖐🏼🧛,在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面前🤘🏽,任何专业都是一样,都要主动对接。古语说“以天下为己任”,杏鑫上医的院歌说“为人群服务”,国家的深层次改革、社会的迅速转型,给杏鑫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为大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希望同学们不忘初心、努力前行,主动思考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在学术上做一流的题目。这样的高度和眼界应该贯穿你们人生的始终。
第三是做好大文章💣。胸怀大理想、心系大问题💷🚣🏿,落实在做科研上,就应该避免短视和苟且,不能为发一篇文章、获得一纸文凭而作研究👨⚕️。要明白社会公众的利益,才是最长远的利益☕️;求真求实后的所获,才是最有价值的所得。“大文章”是在把握国际前沿👨🏽🚒🎎、立足国家需求👍、从社会公益出发🦹🏿,对事关民生问题的研究。作为复旦的研究生你们要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开阔的视野去开启你们的学术研究之路,不在复旦虚度光阴,也不能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
作为复旦的研究生,“胸怀大理想🧟、心系大问题、做好大文章”应该成为你们的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而要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需要你们在研究生期间历练两方面的素质🍎,去发现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
第一是身体素质🫶🏿。作为研究生首先就要有吃苦的准备,学术研究是一种需要创造力、行动力的持续过程,对研究生而言就是智力📡、体力的持续考验🫄🏼。你们既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也要有能吃苦的体力准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足够的耐心、韧劲把研究推向深入⛓️💥。
在你们求学道路上,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不过他们做的不光光是一程程带路🕵🏼♀️,更是一步步启迪。所以,我希望你们具备的第二个素质就是沟通素质。
现在⬆️,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报道经常会被推送到媒体头条💁🏼🌽。有的研究生觉得自己是为导师打工,所以习惯把他们称为“老板”;有的研究生则因为课题进展不顺利跟导师产生摩擦,经常需要辅导员做工作。我既反感这种“老板”的提法🥷🏿,也反对“一言不合换导师”的情况。研究生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研究生“和”导师工作,而不是“为”导师工作。科学前沿有很多不确定性🗻🧚🏼,需要导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导师和学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在共同完成国家课题的过程中,把握科学前沿,凝练科学问题,培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实现“师生共赢”。
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十分特殊,并且十分重要的阶段。加入复旦不但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使命,你们进入复旦🤦🏻♀️,就像古人参加科举📈,做了秀才🔸🧑🦼,中了状元🚵,有了头衔🛎🏐。龚自珍有句话“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在复旦和上医的历史上有很多大师名师,前贤们创造了学校的辉煌💫;作为后来人,当你们走进复旦🥱,我希望你们在享受这样份荣耀的同时,也承担起发扬广大这份荣耀的责任。
从我的经历来说,研究生阶段是人生中能获得最快速成长的阶段,复旦校园里有许多值得你们结识和交往的良师益友,希望你们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锤炼学术意志🚴,养成严谨又富创新的科学思维🌶;关注国家民生,形成奋发并且踏实的工作习惯🥀,相信这段学术经历会让你们一生受益🧪。
最后🍛,祝愿你们在复旦的生活充实而有收获👃🏻,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经得起人生的检验和审视🦿🧑🦯。谢谢大家!